搜索
確認
取消
亞西亞
/
/
吃素可能會導致膽堿攝入不足、影響大腦健康?

吃素可能會導致膽堿攝入不足、影響大腦健康?

訪問量:

 

膽堿,是一種存在于食物中的天然營養物質,和ω-3脂肪酸類似,在整個生命周期中和許多生理功能都密切相關,包括神經遞質合成、細胞結構以及DNA甲基化。

膽堿的缺乏與肝病、后代認知功能和潛在的神經系統疾病有關。由于人體肝臟內源性產生的膽堿含量很低,不能滿足人體自身的需求。因此,要想獲取維持健康的足量膽堿,就需要從飲食或補充劑中來獲得。

2019年9月3日,英國曼徹斯特都市大學的Emma Derbyshire博士在《英國醫學雜志》(BMJ)上發表了一篇對于人體膽堿攝入不足而擔憂的文章,題目為《Could we be overlooking a potential choline crisis in the United Kingdom?》(我們是否忽視了英國潛在的膽堿危機?)。該文章稱,不吃富含動物性食物(如雞蛋、牛奶和肉類等)的飲食可能對膽堿攝入量產生"意想不到的后果"。

 

 

這位博士指出,在生命周期的關鍵階段,如懷孕和哺乳期,膽堿不足的風險尤其令人擔憂。膽堿在胎兒發育過程中尤為重要,缺乏可以改變大腦和脊髓結構,從而增加神經管缺陷的風險,影響終生的記憶功能。

早在1998年,美國就已經制定了第一份關于膽堿的建議攝入量。當時主要考慮的是預防肝功能障礙,建議的適宜攝入量(AI)為19歲以上成年男性每天550毫克、非孕期女性425毫克??紤]到胎兒的需求,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女性AI增加到每天450毫克和550毫克。

2016年歐洲食品安全局重新評估了人體對膽堿的需求,給出了新的推薦數據,所有成年人適宜攝入量(AI)為每天400毫克,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則分別為480毫克和520毫克。

 

 

 

我國居民推薦的膽堿適宜攝入量為18歲以上成年男性每天500毫克、非孕期女性400毫克,考慮到胎兒的需求,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女性AI增加到每天420毫克和520毫克。

那么,哪些食物中含有膽堿?

很明顯,動物性食物比植物性食物中含有更多的膽堿。膽堿在肝臟、肉類、蛋類、花生、豆制品、乳類中含量很豐富,還有十字花科植物如西藍花。

膽堿的不同食物來源

 

 

 

一份根據美國國家健康和營養調查數據(NHANES;2009-2014年數據集)撰寫的報告中顯示,如果不吃雞蛋也不服用膽堿相關的膳食補充劑,那么想要達到膽堿的適宜攝入量是極其困難的。比如,吃雞蛋的人的膽堿攝入量幾乎是不吃雞蛋的人的兩倍。調查還顯示,肉類和海鮮的消費量與膽堿攝入量的增加有關。

作者最后還指出:"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了膽堿的重要性,鑒于植物性飲食以及素食主義趨勢加速發展,可能會對膽堿的攝入水平產生進一步影響,因此,這個問題眼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。"

提示和建議

有很多研究顯示植物性食物較多、動物性食物較少的膳食模式對人體健康有很多益處,但這并不意味著提倡只吃植物性食物,而一點都不吃動物性食物。魚、畜、禽肉和雞蛋中可以提供多種人體必需的營養素,與人體健康有密切的關系。

 

 

 

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(2016)》推薦:

  • 奶制品的每天攝入量相當于每天液態奶300克;經常吃豆制品,每天大豆25克以上;
  • 適量吃魚、禽、蛋、瘦肉,每天攝入120-200克,其中畜禽肉40-75克、水產品40-75克、雞蛋50克。

特別注意:雞蛋的膽堿主要是集中在蛋黃,所以吃雞蛋不要不吃蛋黃。

 

 

最后,還要提醒大家的是,雖然膽堿攝入不足會導致一系列的健康危害,但是也要注意每天膽堿攝入總量也是有上限的,成人的可耐受最高攝入量是3000毫克,超過上限不會給健康帶來更多好處,還有可能影響健康!

 

參考文獻:

Derbyshire E. Could we be overlooking a potential choline crisis in the United Kingdom? . BMJ Nutrition, Prevention & Health 2019;bmjnph-2019-000037. doi: 10.1136/bmjnph-2019-000037

 

服務熱線:400-0808-137
企業業務:0531-88934846
郵       箱:sales@hl-asia.com

版權所有? 濟南亞西亞藥業有限公司   魯ICP備18033571號-1   網站建設: 中企動力   濟南二分

伊人久久综合